2007年6月27日 星期三

《愛的藝術》佛洛姆


「這本書所要陳示的正好是相反的一面:一個人如果不考慮到他人的人格所達到的成熟階段,只把愛情認作是一種動情的感受,而想沉緬於其中,並不是容易的事。這本書想要使讀者相信:除非他以極大的努力去發展他整個的人格,並因此獲得建設性的發展方向,則他在愛情上所做的一切努力,註定要失敗;這本書要告訴讀者,如果他沒有愛鄰人的能力,沒有真誠的謙卑之情、沒有勇氣、信心和格律,他就無法在自己的愛情中獲得滿足。」 前言

這本書說明了愛如其他藝術一樣,是需要學習方能實踐的。(當然不單指男女間的)
全書先以理論方式討論對不同對象的愛的本質,然後探索實踐方向。
其中也有對現今資本社會的批評及對愛的影響,同時對現時男女間愛情及其化愛的病態有很深的討論。
如何在現今社會中學習愛,實踐愛?


「成熟的愛存在保存自己的完整性及個人性之條件下的結合。」

「愛的首要意義是給予…一個人把他擁有物之中最珍貴-生命,給予出去,充裕了他人,而給予本身就是極大的喜悅,意謂著使他人也成為給予者…愛是一種喚起愛的能力。」

「愛經常包念著照顧(主動關懷被愛者的生命及生長),責任(對別人表現及未表現出的需要之回應),尊重(關懷別人而讓他依照他自己的本然去生長發展,沒有侵佔剝奪的欲望),了解(超乎自己的關懷,以他人的處境來了解他人,並以愛了解人的本質)等基本因素,這些因素是一切形式的愛共同具有的,並把愛的積極主動性明確的表現出來。」

「我希望我所愛是為了他自己而成長發展,並依照他自己的方式成長發展,而非要他合我的意及用途。如我愛一個人,我感到與他合一,然而,我是按照他所是的樣子與他合一,並非把他當作一個合我所用的物品來需要他。」


母愛是至福,安詳,無須去贏取,獲得…不成熟的愛是:『因為我需要你(被愛),所以我愛你。』成熟的愛則是:『因為我愛你,所以我需要你。』。」


「愛首要意義不是對某個特定的人的關係;它是一種態度,一種性格的方向,決定了人對一整個世界的關係…如果我真正愛一個人,則通過你,我愛所有人,愛全世界,愛生命,愛我自己。」

「墜入情網即是兩個陌生人間的重重阻隔一時突然倒塌了,但突然的親密是短暫的:他們中間再沒有阻隔需要克服,再沒有親密可以逹成。如對對方認識更深刻,體驗人格的無限性,對方永不可能對我變得熟悉-則克服阻隔的奇蹟每日都可以發生。」

「把情愛認為是個體性的吸引,是只有某兩個特定的人之間才會產生的情感;或認為情愛完全是由意志控制的行為。兩者都是對,亦可以是錯。」

「愛在原則上,就對象與自己之間而言是沒有區分的。對於自己生命,幸福,成長及自由之肯定,是置根於自愛之能力…自私的人確實不能夠愛別人,但是他們同樣不能夠愛自己。」


「藝術的實踐需要格律(終生持之以恆自行謹守規則和律例)…要精通蓋術,專注耐心是必須條件…要學習藝術,要對之有無上的關心(把整個生命與它關聯)。」

客觀是自我陶醉的反面,是一種能力,以人物本來的樣子來看他們,把客觀圖像與自己願望及懼怕所形成的圖像分開…司掌客觀思考的功能是理性,而理性後面做其根基的情感態度是謙卑。」

「藝術的實踐需要有合理的信心(建立在自己的思想及情感經驗上的信念),以建設性的智力活力及情感活動及人格為基,還需要勇氣(敢於冒險的能力),把所有的東西都投在愛的藝術上…第一步是要去注意我們在甚麼時地會失去信心,並看穿用以掩蔽它的合理化藉口。」

「當我們在意識中以為我們所懼怕的是不被愛之際,我們真正的-雖然常是無意識的-懼怕却是去愛。愛是把自己委身而沒有擔保地把自己完全給予出去,希望我們的愛能夠在所愛者的心中產生愛。愛是信心的行為,信心小的人愛也小。

「愛是一種活動:如果我愛,我就不斷的,主動的關心我所愛的,並避免內在的懶惰-不論其形式為接受,囤積或平白浪費時光…如果一個人在其他領域是以建設性的人格去生活,其內心是強烈,清醒,充沛著活力,故他在愛情中也是建設性的。」


佛洛姆是當代的心理學大師,而這本書卻不難看,不冗長而精要。
有用的思想,觀念實在太多,多餘物少之有少,幾乎句句都藏有大智慧。
所以我不寫太多,誠意地推薦這本書予有心學習去愛的人。

「愛是人類生存問題唯一明智及滿意的解答,是每個人的本性中真實的與最終的需要。」

原來尼采 陳永明


陳永明是一位我認為很博學的普及學者及很誠實的基督徒
而這本書是我覺得很客觀的一本描述尼采的著作
沒把尼采的思想學術化或複雜化,而是以簡易明白的方法去了解其思想
而且這本書大部份都沒有基督傳教的味道
(因為其中傳教味較重的主觀解譯已經化成附錄了)
故要入門式了解尼采,這書是可看的一本

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尼采的思想是先破後立
破了華格納的思想及基督救的信仰
以上帝死了為立足點,並利用察拉圖斯特拉之口非系統地道出其思想精粹

三大思想:超人,永劫回歸,權力意志
超人是對自己生命超越的人,超越是一個追尋的過程
對一切價值重新估價,創造新的道德
「超人是忠於地球的」 超人不托來世,真實,只關心現世

永劫回歸:人與其經歷,以前已出現過無數次,以後亦不斷重複
你應如何面對?
與其詛咒命運,不如像超人般欣接受,肯定,在同一過去前設下創作
改變過去的意義,賦與現在新的意義。

「世界就是我的意志」意志與表象的世界。叔本華
意志是為解釋及認知事物而作出的演繹
權力意志:人為要得到自己意志的權力,不成為別人及昔日自己的奴隸
就要透過不斷創造,重估自身的價值,超越過渡的善惡
變化,終結,反終結…世界就是戴安尼修斯式的永遠創造與毀滅
要有權力意志,必須先成為超人或嬰兒,不斷自我克服
權力意志,總攝了尼采的思想

2007年6月19日 星期二

尼采:上帝之死-反基督 "Der Antichrist"


”「基督教」這個「教」字根本就是一個誤解:事實上曾只有過一個基督徒,而他已在十字架上被釘死了。”
”只有基督徒的實踐行為,像死在十字架上那個人所經歷過的生活,才是基督徒。” 反基督 第39節

從來只有耶穌一位可稱為"基督徒",而他憑藉的不是他是神的兒子,而是他的行為,他以身作則的展示一個教徒應份的樣子:不祈求被拯救,上天堂;不構想壞人下地獄受刑。他是真正仁慈,善良的,心中不存在任何仇恨。

而後來的使徒,教士,宗教家,哲學家等,都把他誤解了(保羅,馬丁路德,奧古斯丁,康德),牽強附會地作了一堆故事,神化了耶穌:指耶穌是神之子,三為一體,他由上帝派下來以血洗罪,然後作為人神之橋樑…加入上帝意志,永恆,教贖,原罪,天堂與地獄,最後審判…等概念。

人們不再以耶穌的行為為榜樣,反而認為跟從他的行為是一種自以為神的橬越;人們不再求知識求真理,不再探知,而只是”確信”教士的一切言語:「科學是罪惡」;人們把耶穌當成了神,並自我稱聖。
尼采並以奴隸道德來解釋這些低下人的心態:人們表面上為善良慈愛,會恕人的罪,實際上是相信別人死後必下地獄受形,是一種柔弱而卑賤的復仇心態,只要相信上帝,人人都可以得永福,平等…這是一種精神上的頹廢,對不平等的消極怨恨。這些大概就是尼采對基督徒的印象了(這與李天命黐鮑之描述大概一致)。

由此基督救完全地成了頹廢墮落,代表了人類的卑賤,仇恨,是人文世界的大災禍。教會並非宣教的機構,而只是社會的寄生虫,使這種腐化擴大的病毒,否定了真善美…由此,所有新約聖經中所記的,都是「禍音」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以上大概是書中內容的我見。

再想深一層,尼采認為耶穌不是上帝的兒子,並無天堂地獄救贖之觀念。則基督教原本就是不存在,是保羅,馬丁路德等人的創作,是虛構的宗教?究竟尼采會否認同耶穌的行為呢?這就成了反基督及基督徒的創作空間了

2007年6月12日 星期二

陳永明《哲人哲語》

這次看的也是哲學入門書,但所介紹的主要是哲學家及主要思想

其書分3部份:哲人,哲思,哲語
哲人介紹了柏拉圖,尼采,維根斯坦,沙特及羅蒂5位哲學家的簡單觀念
哲語是陳永明的一些對語言邏輯,倫理及通識的看法
最精彩的我認為是中間哲思一部分
裡面介紹了存在主義,語言哲學,真假觀及主客觀等哲學方向
存在主義中
祈克果認為人怎樣面對自由的責任?最理想的人生是如何
尼采宣稱上帝已死--沒了一位生命的立法者,人如何負起責任及主宰自己?
加謬在<西西弗斯的神話>中,如何快樂面對人生的荒謬-無意義的工作?
沙特在<存在與虛無>中,如何以"沒有"分析人的存在與本質?

韋根思坦認為哲學與日常語言的關係何如?

真假能否以苻合論,調協論或實驗主義來定論?或由其他方法?或根本沒所謂真?

由洛克分別主次要物性,巴克萊認為實體是質性綜合否定物主體
到休謨否定自我主體及因果,人只是由感受合成,因果不必然
是否一切都就可以否定呢?

雖然說得不深入,也沒有作出怎樣的解答
但作為決定要不要深入探究的指標,這是一很不錯的簡介

學習哲學先要提出問題,最終為了解決問題

2007年6月10日 星期日

Narcissu


好了,寫了一堆立志用的哲學向小言,為了別悶死人(其實只有自己一人,所以是自娛用XD),改談一些ACG作品好了

先是Narcissu,一網上公開的AVG(電子小說)
遊戲時間不長,而且有,英,日文版可作為消閒用~
首先其音樂很不俗,故事不長,其主題是自殺
就是兩位將面對死亡,在醫院裡認識的青年男女,為了不要死在家或醫院裡
駛跑車逃離,由最初沒有方向,到用整星期左右駛到日本西邊的小島
到滿布水仙的境地後,女主角一步步向海邊自殺為結局

個人感想方面,這作品是難得的具深思意味的
最初的男主角心裡沒有自己的形象,而女主角對生命也不見得有甚麼眷戀(為何呢?要玩第2集才知道)
在這個情況下,兩人都只不想失去自由,但卻不清楚自己所求為何
然後以其所能想到的一少點瞳景(水仙),就以之為人生目標
再以畢生的努力及時間追尋,最後在世上留下一點存在的證明
這就是青春嗎!?

最後自殺的情節是一種死得其所,回歸自由的行為
雖然主題是自殺,但是遊戲其實著墨著對死亡臨近的恐懼
遊戲內的附題是一希臘的神話:自戀神NARCISSU受殂咒的故事
不過這個神話,在遊戲中的比附有點牽強,而女角面向玻璃中的自己,可能另有意思
還是等第二集出來再仔細分析吧

哲學經典趣談2-Iris Murdoch, The Sovereignty of Good

今天說一下6月8日聽的一個Book Talk,是由鄭鈺鈿先生主講,
梅鐸的[善的之上/至善的主權] (譯名有異)
梅鐸是英國90年代一個很重要的哲學/戲劇/文學家,著作/論文很多。
晚年得了阿茲海默症,失去了重要的言語能力直至死亡。
而故後現世對她的研究及評介還源源不絕,這次講座就是證明了。
其一生事蹟被她丈夫寫成傳記後,被拍成電影,就是上圖"Iris" (台譯長路將盡)

是次講座的內容大致跟在會場派發鄭先生4.5頁的書評一樣
再簡單點介紹,這本書是由3篇討論道德哲學的論文組合而成
書中首先批判當時的主流道德哲學:主流認為道德是要以行為作表象
梅鐸認為心靈活動不構成行動的意義,同時難以以發生性分析(迫問人們如何學習心靈概念)以顯示心靈概念(抉擇,考慮,渴望,妒忌等)的深層意義(字義以外的意義)
故此,理解道德必要有其他方法
『道德生活的敵人是貪婪無厭的自我。」
貪婪無厭的自我如何消除?答案就是”愛”,故關愛是主導了道德生活
愛又是甚麼?書中指愛是作為對另一個人的本相(reality)懷著尊重與關顧的專注,是虛己,無我的過程

這些都是講座及書評的折錄內容,有很多問題都沒去解答
其目的很明顯,是想鼓勵人去看書吧-_-

2007年6月7日 星期四

哲學的追尋,哲學淺說&思考方法五講

半月來就只看了這幾本小書,都是哲學的入門小介


先說勞教授的兩本書
<哲學淺說>真是一本很有水準的哲學入門書
簡單地介紹了哲學的定義,部門,以及學習的目的
我最認同的,就是其中說哲學就是尋求不同"最終真理"(Ultimate truth)的學科的一個集合
(這都就是所謂的實指的定義法)
哲學是智慧,價值,反省之學,即學習哲學的三大目的
特別一提,只想認識哲學家學說的話,這本會令你失望的

<思考方法五講>則是一本深入淺出的思方入門書
從基本思考方法,邏輯三段論到經驗科學方法都有很簡明的介紹
別以為這很簡單,在邏輯教本中,這些都是很長篇而且複雜,這都顯示這書厲害的地方
後面有關辯證法,邏輯家分析的附錄,有興趣才看吧

最後提一提陶教授的<哲學的追尋>吧
這本一半是陶的課堂討論,再加上另一半是對每一題目的思考
幾個論題基本上是對應知識論,道德哲學及形上學
課堂討論方面滿有趣的,而往後的思考就是提出不同哲學家的言論再加以研討
整體上,這本書可以體驗一下大學哲學討論以及陶老的哲學思考
小缺點就是有一些沒注解哲學名詞,以及不可解的句子出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