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6月27日 星期三

《愛的藝術》佛洛姆


「這本書所要陳示的正好是相反的一面:一個人如果不考慮到他人的人格所達到的成熟階段,只把愛情認作是一種動情的感受,而想沉緬於其中,並不是容易的事。這本書想要使讀者相信:除非他以極大的努力去發展他整個的人格,並因此獲得建設性的發展方向,則他在愛情上所做的一切努力,註定要失敗;這本書要告訴讀者,如果他沒有愛鄰人的能力,沒有真誠的謙卑之情、沒有勇氣、信心和格律,他就無法在自己的愛情中獲得滿足。」 前言

這本書說明了愛如其他藝術一樣,是需要學習方能實踐的。(當然不單指男女間的)
全書先以理論方式討論對不同對象的愛的本質,然後探索實踐方向。
其中也有對現今資本社會的批評及對愛的影響,同時對現時男女間愛情及其化愛的病態有很深的討論。
如何在現今社會中學習愛,實踐愛?


「成熟的愛存在保存自己的完整性及個人性之條件下的結合。」

「愛的首要意義是給予…一個人把他擁有物之中最珍貴-生命,給予出去,充裕了他人,而給予本身就是極大的喜悅,意謂著使他人也成為給予者…愛是一種喚起愛的能力。」

「愛經常包念著照顧(主動關懷被愛者的生命及生長),責任(對別人表現及未表現出的需要之回應),尊重(關懷別人而讓他依照他自己的本然去生長發展,沒有侵佔剝奪的欲望),了解(超乎自己的關懷,以他人的處境來了解他人,並以愛了解人的本質)等基本因素,這些因素是一切形式的愛共同具有的,並把愛的積極主動性明確的表現出來。」

「我希望我所愛是為了他自己而成長發展,並依照他自己的方式成長發展,而非要他合我的意及用途。如我愛一個人,我感到與他合一,然而,我是按照他所是的樣子與他合一,並非把他當作一個合我所用的物品來需要他。」


母愛是至福,安詳,無須去贏取,獲得…不成熟的愛是:『因為我需要你(被愛),所以我愛你。』成熟的愛則是:『因為我愛你,所以我需要你。』。」


「愛首要意義不是對某個特定的人的關係;它是一種態度,一種性格的方向,決定了人對一整個世界的關係…如果我真正愛一個人,則通過你,我愛所有人,愛全世界,愛生命,愛我自己。」

「墜入情網即是兩個陌生人間的重重阻隔一時突然倒塌了,但突然的親密是短暫的:他們中間再沒有阻隔需要克服,再沒有親密可以逹成。如對對方認識更深刻,體驗人格的無限性,對方永不可能對我變得熟悉-則克服阻隔的奇蹟每日都可以發生。」

「把情愛認為是個體性的吸引,是只有某兩個特定的人之間才會產生的情感;或認為情愛完全是由意志控制的行為。兩者都是對,亦可以是錯。」

「愛在原則上,就對象與自己之間而言是沒有區分的。對於自己生命,幸福,成長及自由之肯定,是置根於自愛之能力…自私的人確實不能夠愛別人,但是他們同樣不能夠愛自己。」


「藝術的實踐需要格律(終生持之以恆自行謹守規則和律例)…要精通蓋術,專注耐心是必須條件…要學習藝術,要對之有無上的關心(把整個生命與它關聯)。」

客觀是自我陶醉的反面,是一種能力,以人物本來的樣子來看他們,把客觀圖像與自己願望及懼怕所形成的圖像分開…司掌客觀思考的功能是理性,而理性後面做其根基的情感態度是謙卑。」

「藝術的實踐需要有合理的信心(建立在自己的思想及情感經驗上的信念),以建設性的智力活力及情感活動及人格為基,還需要勇氣(敢於冒險的能力),把所有的東西都投在愛的藝術上…第一步是要去注意我們在甚麼時地會失去信心,並看穿用以掩蔽它的合理化藉口。」

「當我們在意識中以為我們所懼怕的是不被愛之際,我們真正的-雖然常是無意識的-懼怕却是去愛。愛是把自己委身而沒有擔保地把自己完全給予出去,希望我們的愛能夠在所愛者的心中產生愛。愛是信心的行為,信心小的人愛也小。

「愛是一種活動:如果我愛,我就不斷的,主動的關心我所愛的,並避免內在的懶惰-不論其形式為接受,囤積或平白浪費時光…如果一個人在其他領域是以建設性的人格去生活,其內心是強烈,清醒,充沛著活力,故他在愛情中也是建設性的。」


佛洛姆是當代的心理學大師,而這本書卻不難看,不冗長而精要。
有用的思想,觀念實在太多,多餘物少之有少,幾乎句句都藏有大智慧。
所以我不寫太多,誠意地推薦這本書予有心學習去愛的人。

「愛是人類生存問題唯一明智及滿意的解答,是每個人的本性中真實的與最終的需要。」

沒有留言: